市水产研究所大力实施科技强渔行动,聚焦种源核心关键技术攻关,积极打造舟山岱衢族大黄鱼种质工程先行地,有力推动舟山大黄鱼产业高质量发展,建设省级大黄鱼良种场2家(数量约占全省40%),引领实现我市岱衢族大黄鱼优质苗种自给自足数量3000万尾/年。
一是聚焦种源,切实抓好优质亲本采捕与储备。自1999年以来,大黄鱼由于野生群体补充不够,近亲繁殖现象突出,种质退化明显。种子是农业的芯片。为打好种业攻坚战,市水产研究所联合舟山蓝科海洋生物研究所等单位,通过创新优化野生岱衢族大黄鱼采捕与保活技术,自2019年以来,累计渔船出海约100航次,共计捕捞野生岱衢族大黄鱼600余尾(体重150g以上),2021年实际保活野生岱衢族大黄鱼170余尾,保活存活率达到28%左右,存活率提高50%,制备了野生子一代优质苗种库,储备后备亲体1万余尾,增加了亲体基因多样性,优化了亲体种质资源,为后续良种繁育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二是破解难题,成功建立一套岱衢族大黄鱼苗种高密度产业化培育技术。舟山与福建等地市相比,大黄鱼优质苗种产业化繁育存在先天不足,关键阶段优质饵料配套瓶颈明显。通过优质亲本选择、关键点转饵技术优化、纯氧增氧技术的应用、排放水装置改进等方面的革新,岱衢族大黄鱼(体长规格3cm)优质苗种培育密度约10000尾/m3,成功破解一直存在的产业化供应问题。2021年,繁育岱衢族大黄鱼野生子一代苗种200余万尾,并进行了养殖示范推广。
三是面向产业,创新开展生长快速、耐低温的大黄鱼良种选育。针对大黄鱼生长速度减缓、在舟山海域难以越冬等产业难题,依托浙江省农业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,利用分子辅助育种技术,选育出的舟山大黄鱼耐低温新品系苗种生长速度提升10%,越冬成活率提高20%,2021年,建立养殖示范点7个,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。
|